鼠疫防治唱成歌:金門音樂劇《捕鼠記》的歷史感

滅鼠工作的「KPI」

金門奇幻歷史音樂劇《捕鼠記》,是一齣以金門軍管時期為背景的音樂劇,取材自當時政府規定的「鼠疫防治」措施。1950年代初,金門連續幾年爆發鼠疫。主持金門政務的軍事當局,迅速引進現代公衛的防疫措施,諸如施打疫苗、噴殺DDT等等,鼠疫很快就從島上絕跡。

然而,滅鼠政策卻延續多年,成為社會控制與動員的工具。軍民須定期繳交老鼠尾巴,作為滅鼠工作的「KPI」。

如果抓不到老鼠,無法湊齊尾巴的數量怎麼辦?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人會將一條尾巴剪成幾段湊數,甚至有人會偷偷飼養老鼠來獲取「尾巴」,藉此換取獎金或是賣給其他人。

《捕鼠記》將這段往事和聊齋〈促織篇〉結合,呈現地方小人物在軍管時代,幽微的抵抗和無奈的妥協。這種複雜的心境在曲四〈養老鼠〉中詮釋的淋漓盡致:村長老陳無力撼動當局的規定,在無可奈何的境況下,只能選擇鋌而走險,暗中飼養老鼠,為全村收集足夠數量的尾巴。

《捕鼠記》不僅是過去歷史的再現,製作團隊也關注現在和未來,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由「過去」和「現在」發展而成的「未來」。

開場村⺠合唱「戰爭疾病饑荒、一再輪迴重來」,暗示著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關聯。該曲不僅營造動盪不安、人心惶恐的時代氛圍,更在潛移默化中提醒觀眾,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命運息息相關。

尤其是劇末的曲子〈捕鼠記〉,劇情時空從1970年代,大幅跳躍至金門解嚴之後,開始「有了高樓大廈機場醫院」的「現在」。眾人在該曲中唱到「向過去告別」,但又「希望某些事物被留下」。歌詞呈現看似矛盾的情緒,反映的是金門解除軍管後所面臨的,而且至今仍隱隱作痛的定位問題。


從「前線」變成「離島」

《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在1991年終止,一年後金門也終於擺脫「反共前線」的戰地身分,以及長期加諸於社會的軍事管制。然而,向身為前線的過去告別後,迎來的卻是同樣不是己願的「離島」身分。況乎,軍管時代的結束原先看似意味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金門社會卻出現嚮往過去的懷舊心態,潛藏在這一現象背後的,是對於某些現狀的失落與不滿。

從「前線」變成「離島」,但金門人究竟是誰?未來該往何處去?發自內心深處的疑惑和焦慮,仍存於金門人的心中。雖然向過去告別,並無所謂正確與否。況且,也無人真的願意回到,須上繳老鼠尾巴的年代。然而,還無法回答的問題,也依舊如餘波盪漾。

雖然《捕鼠記》的主旨可能不是探討金門定位的議題,但它仍觸及某些核心問題,藉藝術集中放大了人們的感知與情緒。究其根本原因,即是《捕鼠記》能建立觀眾的歷史感,將單純對於過去的理解與再現,轉化成觀眾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關聯的意識。

許多觀眾在謝幕時感動涕零,前金門觀光處處長甚至在致詞時淚流不止。這種強烈的情緒,或許正因《捕鼠記》不僅關注過去,也涉及當下和未來的議題,使得觀眾在感受歷史的同時,也能思考當代與未來的發展。進而挑動內在的深層情感,否則多數未曾親歷軍管的觀眾,如何能產生如此巨大且強烈的共情之感。

劇末全體演員合唱「讓時代的悲歌停止在這一刻,只要記得有那一首歌,唱著悲歡離合,這首歌會一直唱著,有沒有可能這只是一首歌,啊這首歌。」這些歌詞彷彿在告訴金門,過去的悲歌停止了,但這首歌會在大家的心中永遠唱著。



影像來源:

  • 〈金門鼠疫防治(四〉,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28-040000-0074。
  • 〈Plague Prevention at Kinmen 金門鼠疫預防〉,國史館藏,典藏號:034-020901-0038。
  • 攝影師:方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