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戰基地到高粱酒窖:光華園空飄站

金門知名的太湖湖畔,有座名為「光華園」的儲酒坑道。深邃的坑道內有好幾千罈,比人個頭還高大的酒罈。然而,再成為儲存高粱酒的坑道以前,此地存放的可是製造氫氣的設備——也就是用來填充氣球的氫氣。因為光華園原先可是冷戰時期,金門最大的心戰基地,專門向對岸的「匪區」施放,帶著傳單和物資的空飄氣球


「和平」的手段:美國特洛伊計畫

2023年年初,中美兩國因所謂的「間諜氣球」互噴口水,空飄氣球瞬間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實際上,氣球應用於軍事領域,本身就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只不過在冷戰以前,氣球最主要的功用是偵察和觀測;到了冷戰期間,氣球才被視為心理戰的絕佳武器,開始受到高度重視並大量使用。

早在冷戰初期,美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場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對抗,是一場無法單靠武力取勝的戰爭。如何以「和平手段」進行政治作戰, 奪取意識型態的道德高地,與純粹的軍事行動同樣重要。為此,國務院發起名為「特洛伊」的計畫,集結學界各領域的菁英,研究政治戰、心理戰的理論、策略及相應的技術問題。

在長達80頁的最終報告中,空飄氣球即是受重視的手段之一,因為它是一種便宜、可耗的載具,卻能攜帶大量的傳單,飛越重重鐵幕,透過定時定點的爆炸功能,將傳單廣泛地散佈在指定區域。隨後,經過更多的可行性研究和測試,空飄氣球逐漸成為美國在冷戰期間,僅次於無線廣播的心戰武器。

特洛伊計畫主持人 Edward M. Purcell

金門的心戰系統

對於這套政治戰、心理戰的技術手法,美國在全球的冷戰盟友也依樣畫葫蘆,當時的中華民國當然不例外。軍方在金門所建立的心戰系統,當然連同空飄氣球在內,正是在全球冷戰體制下,鋪天蓋地的心理攻防戰的其中一部分。

1950年代,金門成為國共對峙的最前線,有關單位很早就開始,配合沿海的游擊活動,進行相應心理作戰。當時,軍方將金門視為心戰的重點區域,主要原因就是此地距離對岸實在「近在呎尺」, 最遠處也不超過10公里,適合播音、海漂、空飄幾乎一切的心戰手段。金門空飄氣球的施放,最初集中於太武山區的金防部本部。後來為了避免過度集中,成為敵軍砲擊的目標,施放作業也會在莒光樓、大膽島和湖井頭等地進行。

1969年,軍方轉變想法,希望能系統化執行空飄任務,於是在太湖畔的三谿橋前,建立了這座「光華園」基地,作為金門最主要的空飄站。基地內除了存放空飄器材、物資的營房外,1976年又擴建了地下基地,用來生產和儲存填充氣球的氫氣。據說基地的兩個部分之間有地下坑道連接,作為人員和輸氣通道。

忽悠推薦:居民避之唯恐不及,金門「鬧鬼」的花崗石醫院

光華園空飄站

1984年2月22日,光華園增鑑了一棟心戰資料館,展示歷年國軍心理作戰的手法和成果,包含空飄、海漂、播音、喊話、砲宣彈等各式各樣的心戰手段。這一措施顯然是專為外賓所設。當年造訪金門的外賓,會在軍方安排下參觀展覽,瞭解金門的心戰成果與重要性,再讓外賓有機會親自施放,傳遞「真相」和救命「物資」的氣球。使得整躺參訪活動本身,也能成為政治作戰——攏絡人心、鼓舞士氣——的一部分。

1999年,兩岸局勢緩和,心戰攻防停止,光華園也隨之廢棄;但基地內的地下坑道被金門酒廠選中,轉型為儲存高梁酒的酒窖。如今造訪金門不再會有施放空飄氣球的行程,但勢必有機會暢飲,遠近馳名的金門高粱。

或許,沒辦法「暢飲」,至少也能小酌!

反共義士趙福訪問金門
基地裡頭廢棄的資料館
手錶也可以是空飄物資
施放空飄物資
同為前線的馬祖,也設有空飄基地


參考資料:

  • Allan A. Needell, “Truth Is Our Weapon”: Project TROY, Political Warfare, and Government-Academic Relations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 Diplomatic History 17, no. 3 (Summer 1993)
  • 江柏煒,《冷戰金門:世界史與地域史的交織》(金門:金門國家公園,2017)
  • 胡睦臣編,《國軍政工史稿》(台北市:國防部總政治部,1960)
  • 國防部總政治部編,《國軍政工概況》(臺北市:國防部總政治部,1959)
  • 金門日報
  • 正氣中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