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沙龍|迎城隍:歷史透鏡中的「四月十二」

2024年5月18日, 忽悠旅社舉辦了首次【金牛沙龍|閱讀討論會】,特別選在金門一年一度的民俗盛會——農曆四月十二日「迎城隍」的前夕,探討的主題即是【迎城隍:歷史透鏡中的「四月十二」】

農曆四月十二日,是金門城隍「浯島城隍」從金門城遷治後浦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後浦都會舉行遶境,以盛大的「鬧熱」慶祝。

這項傳統慶典擁有數百年的歷史,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迎城隍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它又如何反映金門社會的轉變?這正是我們希望與參與者一同探究的議題。

透過第一手史料回顧迎城隍

此次沙龍中,我們選讀了兩種關於「迎城隍」的歷史報導,一是1930年代和1940年代末金門的僑刊,另一則是1960年代的《金門日報》。

這些史料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迎城隍的情況,並觀察社會對於迎神賽會的看法和觀點。

僑刊主要反映了早年金門知識分子及具有海外生活經驗者的視角,他們對傳統民俗的態度基本上抱持著審視與批判的態度。

《金門日報》 則在軍事管制時期的背景下,展現了軍方對這項民俗活動的想法,透過報導內容,我們也能察覺「迎城隍」在軍管時期面臨什麼樣的調整。

當然,他們的敘事也間接折射出金門大多數信眾對這項傳統民俗的態度。透過細讀史料,我們發現,即便是信仰活動,也無法脫離社會變遷的影響,其形式與意涵都隨著不同時代逐漸演變。

討論焦點:迎城隍的歷史與當代意義

在這場【金牛沙龍】中,我們圍繞以下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

  1. 這些史料如何描述「四月十二」迎城隍?
  2. 不同年代的作者對迎城隍的態度有何異同?這些態度與今日社會相比,是否產生變化?為什麼?
  3. 這些史料透露了當時金門社會的何種樣貌?

除了描繪過去的金門社會,我們也討論了迎城隍在今日的意義和變化。迎城隍雖仍是金門最重要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但其舉辦方式與角色定位似乎有所轉變。

今日的迎城隍,是否已經從純粹的民間信仰活動,逐漸轉變為倚賴政府資源投入的觀光文化展演?

這種轉變帶來了許多利弊。從正面來看,迎城隍透過政府與觀光產業的推廣,吸引了更多遊客,提升了金門的文化知名度,也為地方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然而,這樣的轉變是否也讓傳統民俗被過度商業化,使其逐漸偏離原本的信仰與社會意涵?

此外,文化保存與商業推廣如何並存,成為了一個關鍵議題。當迎城隍成為「表演型」文化時,其內在的宗教信仰是否仍然被視為核心?這樣的變遷,是否會影響年輕一代對其的認同與參與度?

又或者,當迎城隍的儀式感逐漸迎合觀光需求,這種轉變是否會削弱其原有的宗教價值?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也促使我們更審慎地看待文化與商業如何共存發展。

結語:歷史是今日的線索

一場綿延數百年的地方盛事,不只是年復一年的重現,它更是一條貫穿歷史長河的絲線。透過閱讀與討論歷史材料,我們總能找到與今日呼應的線索,為當下的現實提供解釋的可能,進而理解今日社會的變遷與意義。

未來,忽悠旅社將持續舉辦類似的活動,透過閱讀與交流,帶領大家走進歷史,從不同視角思考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角色與意義。

本次【金牛沙龍】由忽悠旅社 X 莿桐寫真館 X 百花|洋樓喫茶 聯合舉辦。


關於「金牛培育」

「金牛培育」是一項結合金門文化、青年培力與地方創生的綜合計畫,旨在透過Open House的理念和模式,打破青年社群之間的隔閡,深化對金門生活的理解與認同感。該計畫內容涵蓋文化走讀、藝文講座、閱讀討論會及產業體驗等多樣活動。透過文史轉譯和產業剖析等方式,讓參與者深入了解金門的歷史背景與風土人情,進一步串聯青年與地方資源,打造一個持續且具有影響力的青年平台,推動金門在經濟、文化與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