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暢宇宙堡 藏於寂靜的紅山
通暢宇宙堡 藏於金門烈嶼的紅山,而紅山位於烈嶼的西北側,地勢高聳,視野極佳。站在山頂,可以俯瞰烈嶼與廈門之間的水域。基於這一優勢,紅山曾是烈嶼軍事防禦的重要據點。然而,時光荏苒,如今的紅山營區早已廢棄,被荒煙蔓草吞噬,難以辨識原貌。
營區入口原本矗立著五塊刻有「紅山迫砲排」的白色大石,地上還留有一副氣勢磅礴的對聯:「紅山名威揚,迫砲震聲響」。然而,如今這些標誌性的遺跡已被掩埋,紅山也不再砲聲隆隆,只剩寂靜的樹林與殘存的建築。

儘管大多數設施已被雜草淹沒,仍有一棟迷彩營房隱藏在入口右側不遠處的樹叢之中。穿過茂密的枝葉,便能觸碰到它斑駁的迷彩牆面。
這棟長型房舍如今空無一物,唯一能透露它身份的,是牆上那塊依舊清晰可見的泥塑門牌——「民國六十四年七月 餐廳 擎天部隊建」——記錄著這座建築的來歷與曾經的用途。

神秘的 宇宙堡
餐廳後方有一塊空地,四周依然被茂密的樹叢圍繞,這裡卻隱藏著一座碉堡—— 通暢宇宙堡。這座碉堡規模不大,只是一座小型伏地堡,卻因其神秘獨特的泥塑裝飾而顯得個外引人注目。

僅僅一瞥,就能發現這座碉堡與眾不同。入口上方的牆面鑲嵌著一顆精美的地球浮雕,左右兩側各雕刻著一位拿著芭蕉扇的小童子,而角落裡則點綴著梅花盛開的枝枒。
相比於一般軍事設施的冷峻,這些細緻雕飾彷彿訴說著修建者想要展現個人風格與心境的強烈慾望。



進入碉堡,天花板的設計更顯別具匠心:兩枚國徽以凹凸互補的方式雕刻出十二道光芒,國徽中央巧妙鏤空成為通風口,保持著碉堡內部的空氣流通。
國徽兩側刻著「群策群力」的字樣,並各飾以一朵巨大的花瓣形浮雕,展現了當年官兵卓越的工藝技術與創意巧思,讓人感受到這不僅僅是一座軍事設施,而更像是建築師對待他的藝術作品。

「通暢宇宙堡」這一名稱源自於門眉上刻著的「通暢宇宙」四個字。據「金門戰地史蹟學會」推測,這暗示著該碉堡最初是由通信部隊使用,名稱完美呼應了保持通信順暢的核心任務。此外,堡壘入口處還有一副對聯:「通主義伸張正氣,信國策懾服妖魔」,巧妙地以「通信」二字藏頭,進一步印證了碉堡的來歷與功能。


信仰與軍事的交融
然而,通暢宇宙堡 真正令人著迷的,並不僅僅在於它的軍事用途,而在於其背後所蘊藏的精神世界。
一般而言,軍事設施展現的是國家的集體意識形態,而這座碉堡卻同時散發出濃厚的個人信仰氣息。牆上那對手持芭蕉扇的小童子,連同對聯中「伸張正氣」、「懾服妖魔」的字句,無不流露出傳統民間宗教的意味。

在戰火陰影下,駐軍官兵面臨著生死考驗,這些精雕細琢的圖騰與題詞,或許正是他們內心深處的寄託——在砲火轟鳴中祈求信仰的庇佑,讓他們能夠安然度過危機。
尤其碉堡內的落款顯示,通暢宇宙堡興建於1952年,由代號「七四三一」的部隊負責修建。1950年代初期,國共內戰的硝煙尚未散去,兩岸對峙的緊張氛圍依然濃厚。
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誰又能保證戰火不再重燃?位於前線且孤懸海外的烈嶼,駐守在此的官兵,每一天的生活都如履薄冰,命懸一線。這座碉堡不僅是他們戰時堅守的防線,更承載著他們對於生存的深沉祈願。

通暢過去與現在的宇宙
這些細節讓我們不禁遙想當年官兵們的心境。修建碉堡的目的是為了躲避砲彈,當敵人的砲彈襲來,什麼樣的符號能成為內心的寄託,庇佑裡頭的躲避者。頭上那兩枚熠熠生輝的國徽固然代表著國家的力量,但也許,也許根深柢固的傳統信仰更能撫慰內心。
「通主義」得以伸張正氣;「信國策」便能懾服妖魔。通暢宇宙堡展現了傳統信仰與反共國策的完美融合——個人的精神支柱也可以變成軍事設施的裝飾語言。

或許,當年的官兵早已凋零殆盡,部隊代號也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模糊,但這座碉堡依然矗立,不再僅是冰冷的水泥團塊,而是連結昔日與今日時空橋樑,「通暢」著過去與現在的「宇宙」。
藉由這些雕飾與標語,我們仿佛得以窺見那些年少壯志的士兵們,感受到他們的情感、信仰與精神世界。即使時光流逝近七十年,他們的身影仍投射於碉堡中,向我們低語,彷彿觸手可及。
只要通暢宇宙堡依然屹立,他們與他們故事,就永遠不會離去。

參考資料:
- 李秉鈞、洪清漳、黃清信、陳志璿、蔡添丁、陳建雄,《尋找金門老營區》。金門:金門國家公園、金門戰地史蹟學會,2015。
- 《烈嶼觀察筆記》:「烈嶼鄉老標堡。通暢宇宙」,https://taconet.pixnet.net/blog/post/37242506。2025年5月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