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金門沙美的歷史場景,認識 金沙戲院 ——金門首座由地方商家與政府共同出資興建的公私合資戲院。誕生於1964年,見證了戰地金門軍人文化與地方經濟的交織。從建設動機、股東合資模式、經營轉折到最終歇業,本文完整揭露金沙戲院如何帶動沙美商圈崛起,又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走入歷史。
戰地硝煙中萌生的休閒娛樂
1960年代初期,八二三砲戰剛結束不久,金門仍是硝煙瀰漫的戰地前線。然而,軍方已開始重視部隊任務之餘的休閒娛樂,認為充實基層的精神生活,有助於緩解壓力、提振士氣,進而確保戰鬥力。
為此,軍方在金門與馬祖設立「官兵休假中心」,提供表現優異的官兵暫時「逃離」軍事化生活的場所,休假期間不點名也不集合,所有活動均由入住官兵自行安排,讓他們重新獲得掌控自己時間的權力。

與此同時,金門前線各部隊也相繼興建各自的文康中心,配備遊藝室、福利社、康樂室等設施,甚至在條件允許時增建電影院。因此,金門的電影院在此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1960年年初,報上刊登廣告的電影院僅有兩家:分別是隸屬於金西師(「金門西部守備師」簡稱),位於頂堡的「誠實戲院」,以及坐落於金城鎮後浦城區,今日金門中學中正堂的「金門戲院」。
到了同年年底,全島的電影院數量已迅速增至六家,甚至空軍、海軍也有其所屬的戲院。

電影院一時蔚為風潮,不僅吸引大量軍人消費,也帶動周邊商家的生意,促進當地經濟繁榮;相對地,那些沒有電影院的商圈則面臨嚴峻的競爭劣勢。
金門東部的老牌商業重鎮——沙美——即是其中一例。
振興沙美經濟與金沙戲院誕生
沙美作為島東傳統的商業中心,經濟地位僅次於金城鎮的後浦。然而1949年兩岸分治後,沙美發展所倚賴的金沙港貿易功能消失,通往金沙灣的水道更因軍事考量而遭截斷。
相較於山外、陽翟等鄰近地區,沙美又缺乏電影院等娛樂設施,導致人潮難以聚集,直接影響商家的生意。因此,自1961年開始,地方人士為了振興沙美經濟,紛紛倡議在當地興建一座電影院。

1963年,金沙鎮長張英與鎮商會理事長張海傳等人,因應政府推動社會教育的政策,組織「社教推行委員會」。該會負責籌措經費,規劃建置兼具電影院、閱覽室與遊藝室等多功能的「金沙社教中心」,以實現興建電影院、振興沙美經濟的目標。

由於沙美傳統老街曲折迂迴,難以適應新型商業市街的需求。因此,委員會在今日的復興街、博愛街一帶規劃筆直寬敞的新街,並在街道兩側劃定了69間二排相對的店屋建地,街道盡頭則作爲電影院的預定用地。

這69間店屋建地,扣除保留給原地主5間後,剩餘64間開放民間認購。購得者須再投資1股一萬元作為電影院興建經費;而鎮公所則以電影院建地估值16萬元,折算持有16股。公私雙方共計80股,使金沙戲院成為金門首座「公私合資」的電影院。

1963年11月2日,原定名為「金沙社教中心」的金沙戲院正式開工,由陸軍第六十九師承建,歷時四個多月,於隔年3月20日舉行落成典禮,首映黃梅調電影《寶蓮燈》,當日吸引近千人到場。

金沙戲院落成之初,是鋼筋混泥土的平頂結構,具有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外牆原以「金門縣金沙鎮社會教育中心」的泥塑字樣裝飾,尚未懸掛「金沙戲院」招牌。

直到1964年9月10日,股東大會決議在建築頂端加掛招牌,並以馬賽克磁磚拼貼縣長王玉白題寫的「金沙戲院」四字。1970年代,又增添弧形的馬賽克山牆與「青天白日」圖案,與今日的外觀已相去不遠。

金沙戲院的合資與招商經營模式
金沙戲院的股東多半是沙美當地在新街購置店屋的商家,他們大多有自己的生意須照顧,且不一定熟悉電影院的運作模式。
根據股東黃奕展的回憶,當時在金門經營電影院,不僅要與台灣片商維持關係,由於電影膠卷都是空運來金,也得與空軍保持良好關係,具有一定程度的經營門檻。

因此,董事會一開始便決議將經營權對外招標,由承包商負責營運並自負盈虧,股東則按持股比例分配租金,將風險降到最低。1964年1月6日,鎮商會理事長張海傳以月租18,000元得標,成為金沙戲院的首位經營者。

由於最初向商家募集之資金僅涵建築費用,並不包含電影院內部的設備。因此,張海傳先自行採購設備,並將共計40萬元的費用折算為40股出售,出資者成為享有優先配息時的「優先股」股東。

金沙戲院的經營情況也並非一帆風順。1966年1月30日,經營權重新招標,由曾榮火、董群鐵與張雲豪以月租34,600元得標。然而,由於租金過高,加上盛夏酷熱與觀影人數減少,虧損逾 11 萬元,甚至有人被迫退股。

因此,同年9月16日,董事會臨時會議決定調降租金,並以補助發電機維修的名義,從租金中折抵18,000元。即使董事會出手相助,依舊無法扭轉頹勢。11月25日,股東大會只能決定終止承包合約,過渡時期由董事會接手經營。

儘管董事會最初寄望以收租,降低商業風險,但正如黃奕展所言,電影院經營的難度遠超預期,核心股東仍經常參與競標;一旦經營陷入困境,董事會也難以置身事外,凸顯了地方商業生態密不可分的經營特色與人際關係。

在時代轉變中的落下帷幕
金沙戲院的經營情況逐漸步上正軌後,成為何浦、官澳與吳坑等鄰近村落居民首選的電影院。根據1965年的報導,約七成觀眾是阿兵哥,其餘三成則為地方民眾。同時,電影院開幕也確實帶來人潮,沙美新街亦陸續擴建,舊街商家陸續遷入,形成熱鬧的沙美商圈。

然而,金沙戲院因軍人經濟興起也因之而衰落。
隨著1980年代裁軍政策推行,金門的駐軍人數開始遞減,加上電視和錄影帶普及,民間娛樂產業轉型加速,電影院面臨更為激烈的兢爭,觀影人數銳減。

終於,無法抵擋時代轉變,1989年6月30日放完最後一場電影,金沙戲院落下帷幕,黯然歇業。這座金門首間公私合資的電影院,也成為全島於1980年代首間關閉的大型戲院。

參考資料:
- 正氣中華報。
- 黃信穎計劃主持,《金門縣歷史建築金沙戲院修復及再利用計畫》。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文化局,2021。
- 林予棠,〈傳統市街產業空間之變遷研究─以金門縣沙美老街為例〉,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影像來源:
- 正氣中華報,1960年12月31日、1962年6月18日、1962年8月21日、1964年1月7日、1964年3月21日。
- 總統蔣中正訪問金門沙美居民,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2-050101-00042-075。
- 陳自強提供,黃信穎計劃主持,《金門縣歷史建築金沙戲院修復及再利用計畫》。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文化局,2021。
- 黃奕展提供,黃信穎計劃主持,《金門縣歷史建築金沙戲院修復及再利用計畫》。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文化局,2021。
- 《國家文化記憶庫》:「臺籍充員兵馬祖休假中心獨照之一」,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limit=24&offset=0&sort=relevance&order=desc&keyword=馬祖休假中心&isFuzzyMode=false&query={}&viewMode=2&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296575&recOffset=4。2025年5月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