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講壇|信使與雙生:金門出洋備忘

2024年8月16日,忽悠旅社邀請藝術家林羿綺舉辦其錄像作品《雙生》的放映與映後座談——金牛講壇|信使與雙生:金門出洋備忘,透過影像探索金門家族記憶與歷史變遷的軌跡。

《雙生》:影像中的家族記憶與離散

林羿綺的《雙生》以金門人早年出洋工作的歷史為背景,敘述同一家族卻分散於台灣與印尼的成員生命故事。透過家族視角,作品探討金門、台灣與印尼之間的歷史記憶與身份認同等議題。

《雙生》巧妙地融合了電影與劇場的影像特點,由同一位演員分飾家族中的同代成員,以「雙生」的外貌隱約聯繫起離散的家庭,揭示生命中難以言喻的神秘巧合。

片中一句來自家族第二代成員的疑問——“Apa yang sebenarnya memisahkan kami?”(究竟是什麼分隔了我們?)——延續至第三代,變得更加難以解釋。

影像運用獨具風格的視覺與敘事方式,使觀眾穿梭於不同時空之間,感受歷史變遷與家族命運的交錯。第三代成員的兩位女孩對國歌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尤為深刻,——《國旗歌》的旋律響起時的默不作聲,顯示出對於國家認同的遲疑;而高唱印尼國歌時,看似堅定的態度,卻似乎隱含著不得不如此的壓力。

最終,兩位女孩都被蒙上白紗,彷彿成為時代浪潮中由他人操控的戲偶。

國族認同的弔詭之處與歷史的無形牽引

《雙生》隱晦地映照了國族主義在歷史發展中的弔詭。自19世紀以來,影響人類文明最深遠的兩股思潮——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皆未對民族主義給予足夠重視,然而,今日的世界卻已無法忽視其強大影響力。

國族建構遠非我們設想的「自然」,亦不如骨肉親族般直觀,它的力量及其塑造的認同往往武斷、強制且無法逆轉。無論個人對國族的認同堅定或搖擺,清晰或模糊,似乎都足以構成社會不安與動盪的隱患。

藝術家林羿綺的祖母曾說,家族成員終將離開金門,散居各地。這是否意味著家族命運早已注定?國族的力量能使血濃於水的親族成為相異的雙生分靈。命運操於何人之手,是否不由我們掌握?這種對命運與認同的困惑,在不同代際間不斷被提問與重新詮釋。

映後座談:串起離散血脈的對話

在映後座談中,藝術家親自分享創作《雙生》的心路歷程,以及她追尋家族出洋故事的經歷。令人感動的是,幾位與她祖父輩同村的宗親會成員也參與其中,彷彿在現實中重新串起這支「離散」的血脈。

放映現場,我們深刻感受到藝術作品的強大力量,讓觀眾全神貫注地投入這部充滿情感的作品。觀眾與藝術家也展開了深入的交流,不僅探討作品背後的歷史脈絡,也延伸至對於國族邊界與家族認同的思考。

這樣的對話激發了更多參與者的共鳴,使這場放映會不僅僅是一場觀影體驗,更成為一次跨世代的情感連結與反思。

然而,由於場地與人數掌握不盡理想,未能提供所有人舒適的觀影環境,對此我們深感抱歉,並將努力改進。

此外,我們特別感謝「島嶼披薩」的夥伴,他們精心設計了一款呼應主題的「雙生披薩」——同一片披薩融合台灣與南洋兩種口味,讓大家在視覺與味覺上同時感受「雙生」的意義。

結語:在藝術與歷史交織間探索記憶與認同

【金牛講壇|信使與雙生:金門出洋備忘】透過藝術與歷史的交融,引領我們重新審視家族與國族認同的複雜性。《雙生》不僅再現了金門出洋的歷史軌跡,也讓我們深思,在時代洪流中,個人與家族如何面對離散與重聚、記憶與身份的交錯。

忽悠旅社將持續秉持「藉知識啟發旅行,從旅行經驗知識」的信念,舉辦更多類似的活動,與大家共同探索歷史,激發更多關於記憶、身份與認同的對話與討論。我們期待未來的每一次相聚,都能在歷史與當代的交會點上,創造更多值得珍藏的記憶和故事。

本次【金牛講壇】由忽悠旅社 X 島嶼披薩 聯合舉辦。


關於「金牛培育」

「金牛培育」是一項結合金門文化、青年培力與地方創生的綜合計畫,旨在透過Open House的理念和模式,打破青年社群之間的隔閡,深化對金門生活的理解與認同感。該計畫內容涵蓋文化走讀、藝文講座、閱讀討論會及產業體驗等多樣活動。透過文史轉譯和產業剖析等方式,讓參與者深入了解金門的歷史背景與風土人情,進一步串聯青年與地方資源,打造一個持續且具有影響力的青年平台,推動金門在經濟、文化與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