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闖進雙乳山坑道之後,沿著特殊的「環形坑道」走了一圈:雙乳山坑道構工扎實、直到今日都維持乾燥且毫無滲水;牆面上的精神標語恰好反映了兩岸軍事激烈對抗的年代;走進坑道內的中山室裡,難以想像當年八二三砲戰時官兵的心境。
0 留言
意外闖進雙乳山坑道之後,沿著特殊的「環形坑道」走了一圈:雙乳山坑道構工扎實、直到今日都維持乾燥且毫無滲水;牆面上的精神標語恰好反映了兩岸軍事激烈對抗的年代;走進坑道內的中山室裡,難以想像當年八二三砲戰時官兵的心境。
在金門,伯玉路跟雙瓊路是往來金城和瓊林的必經幹道,車輛飛馳而過,少有人駐足,更無人注意,從路旁斑駁的鐵皮牆後探出了一座崗哨亭子。這裡是金門的軍事重地——雙乳山營區——其中的一座營門。只不過,駐軍已經撤離,營區也因此荒廢,逐漸被人遺忘,只剩那座崗哨仍隱約透露著「牆後曾經是軍事禁區」這個早已沒人在意的秘密。
直到多年後,郝柏村日記公開出版,才證實1987年3月7日,烈嶼守軍打死的,確實是越南漁船上的難民,並不是來自大陸的「匪船」。然而,難民身份究竟為何,依然眾說紛紜。是真的越南人,還是如劉文孝排長所說,是載滿「越南華僑」的難民船?或是真如吳淑珍所言,是越戰後政府留在當地的政工人員,因走投無路而淪為難民?
1987年3月7日,一艘越南難民船在烈嶼東崗擱淺,守軍按照作戰規定擊殺三名登岸男子後,卻又將船上其他難民全數殺害。那時金門的官兵,對於「強行登岸者格殺勿論」的規定都很熟悉。因此當下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對,更沒人會想到兩個月後,這件事情不僅直接導致金防部司令官趙萬富下台,也改變了金門守軍強硬的戰備規定。
作為全然的外人,我不免還是感到有些悲傷。在金門的村落裡,我遇見的大多是耄耋之年的老者,很少見到正值壯年的年輕人,他們多半在外地工作,長期不在金門,什麼時候回來也不知道。如果真是這樣,還有生者得以繼續嗎?
花崗石醫院內景,多圖,膽小者慎入!!
花崗石醫院在1980年完工,然而,1979年元旦解放軍就停止了單打雙不打的政策,那麼為何還要興建像花崗石醫院這樣大規模的地下工事呢?
凱城堡內的英文標語「Victory」,乃至於碉堡名稱的寓意「凱旋之城」,可以理解為196師官兵們當年內心中最真切的所求——勝利——在與敵人僅一水之隔的雙口村,這一所求的本身似乎就意味著對生存的渴望,唯一活下來的機會只有勝利。
位處冷戰最前線的金門島,變成中華民國向國內外展示「冷戰仍在激烈的進行中」的政治櫥窗。「戰鬥村」這種徹底將對立的意識型態貫徹於日常生活的制度,自然而然成為櫥窗中主打的展示商品。金門軍民堅毅的戰鬥精神,也被書寫為爭取各方支持的樣板故事。
當敵人的砲彈襲來,什麼樣的符號能成為內心的寄託,「保庇」躲在碉堡裡的人。除了頭上那兩枚光芒四射的國徽外,或許根深柢固的信仰有更好的安撫效果。「通主義」才可以「伸張正氣」;「信國策」也可以「懾服妖魔」,通暢宇宙堡讓我見識到,傳統信仰完美的融入反共國策之中,而個人的精神支柱也可以變成軍事設施的裝飾。